图片
战国简帛文字的字体当因国别不同而有所差异,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主要是楚国文字,在当时的六国古文中楚文字颇具特色。
楚国是战国时期最大的国家,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自春秋以来就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战国早期的楚系铭文,基本沿袭了春秋中晚期楚系铭文的风格,字体頎长,笔画诘曲,显得十分华贵典雅。这一时期虽也出现了隋县竹简式的手写体文字,但对铜器铭文影响不大。到了战国中、晚期以后,竹简、帛书式的手写体文字占了主导地位,并且直接影响着铜器铭文的风格,主要表现为这一时期的铭文普遍扁平欹斜,笔势圆转流利,横画多作昂起的弧形,一般落笔重而收笔轻,多有首粗尾细之感,有的波势挑法已具后世隶书之雏形。表现在文字结构方面是笔画多变、结构歧异,而且还有很多特殊的字形仅为楚国文字所见,形成了楚人特有的诡秘清奇的书风。
当然,楚国简帛文字的形体演变也并非漫无规律可循,从历史的眼光分析,如同其他六国文字一样,也是殷周文字形体演变的继续。殷周文字形体演变的规律,诸如简化、繁化、异化等,在楚系简帛文字形体变化的规律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只是由于文化和地域的差异,这类变化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些。何琳仪先生在《战国文字通论》中、滕壬生先生在《楚系简帛文字编》中对楚系简帛文字的特点都曾做过一定的归纳。比如:
一、特殊的偏旁
图片
二、特殊形体
图片
三、形体的简化
战国期间,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反映在文字方面就是人们对文字的书写趋简求易。在出土的楚国简帛文字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其主要表现在删简文字的笔画和偏旁。具体表现有单笔简化者,有复笔简化者,有删减形符者,有删减声符者,有删减重复形旁者,有用共笔方式者等。如:
图片
四、形体的繁化
1.重叠形体
图片
2.重叠偏旁
图片
3.增加偏旁
图片
4.增加笔画
图片
以上这些增添笔画的情况,多是在原字形上增加一笔或者数笔,原有的形旁、声旁都不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增繁笔画的现象大多是装饰性的,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是楚系简帛文字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五、形体的异化
汉字的形体异化也是汉字形体发展和演变的一种现象。在战国时期,“文字异形,语言异声”是形成文字形体异化的重要原因。何琳仪先生认为:“异化是对文字的笔画和偏旁有所变异。异化的结果,笔画和偏旁的简繁程度并不显著,而笔画的组合、方向和偏旁的种类、位置则有较大的变化。总体来看,偏旁的异化规律性较强,笔画的异化规律性较弱,这大概与偏旁能成为一个整体部件相对稳定有关。”综观战国时期楚系简帛文字的异化异象,约主要有如下四点:
1.方位互作
方位互作是指文字的形体方向和偏旁位置的变异。这种现象在殷周文字中早已有之,在战国文字中尤为纷乱。有正侧互置者,有上下互置者,有左右互置者等。
图片
2.形符互作
形符互作是指形声字的形符往往可以用与其义近的表义偏旁来替换。形符互换之后,文字的形体虽发生变化,但本身的字义并不改变。这是因为与互换的形符之间义近相关。经常互作的形符有:
图片
图片
3.形近互作
形近互作是指形体相近的偏旁相互替换现象。这类形近互作的现象与上文的形符互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形近互作是以讹传讹的错别字,而形符互作则是人为改造的异体字。常见的形近互作的偏旁有:
图片
4.声符互作
声符互作是指形声字的声符可以用音同或音近的另一个声符替换,而形符不变。这类声符互作字之间有可能是通假字的关系,也有可能是异体字的关系。
图片
除此之外,何琳仪先生在《战国文字通论》一书中还归纳有:形音互作、置换形符、分割笔画、连接笔画、贯穿笔画、延伸笔画、收缩笔画、平直笔画、弯曲笔画、解散形体等多种异化现象,并列举了各种现象的一些实例,论述细致得当,这里就不再赘述。
下期预告:刻齿简与计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嗨牛配资,欢乐配资,徐州赤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