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我们都在,我们还在”,真的是在表忠心,还是在挑衅消费者的神经?答案看似简单,却把本来能缓和的预制菜风波又推回了台前。
事情是这样的:几天前预制菜被曝光后,市场本有一个自我修复的节奏——企业自查、行业立标、消费者观望。谁能想到,9月19日成都那场由西贝老板带头的大会上一声口号,把场子又搅热了。台下一阵应和,把这话听成了“曝光又怎样?我们还在”,很多消费者听着像被顶了一句:你们质疑我们?我还是照样干。感受上的错位,比事实本身更刺疼人。
一个长期跑热点的博主看见的关键是信任缺失。网友眼里的“老罗”并非煽动者,而是把疑问摆上台面;真正让人反感的,是部分企业在自证时露出的笨拙和矛盾——本想自清,结果像自揭伤疤。再说那句“中央厨房不是预制”的说法,公众要的很简单:能不能把账本、检验报告、委托协议亮出来?别让传闻在空中生根。
好消息是,这场风波也有意外效果:把原本模糊的“预制菜系”一次性搬到消费者面前,等于是给大家发了张比对清单。更重要的提醒是两点:消费者要知情权,也要公平价。别用“现炒体验”去卖预制菜,再把差价当理所当然。
▶企业该怎么做
标签要清楚:加工环节、是否冷链、是否中央厨房,能扫码查的就别只说嘴上。
第三方检测要常态化,并把报告公开到门店或公众号。
供应链要可追溯:原料来源、加工委托、检验批次一并可查。
价格要透明:把成本结构或定价理由说清楚,别把“方便”当借口多赚差价。
沟通要主动:邀请媒体和消费者参观生产线,设立专门投诉与问责窗口,把解释当成修复信任的第一步。
▶监管和行业应拿出的动作
统一标识标准,明确什么算“预制”、什么算“中央厨房”。
强制信息披露和抽检公示,检出不合格要可追溯、可处罚。
建立独立的第三方检测与认证制度,制定处罚与黑名单机制。
推动行业自律公约,鼓励企业签署并公开履约报告。
搭建消费者查询平台,整合检验、投诉、处罚记录,方便公众核实。
消费者也不是只能干着急:点菜前多问一句“这是现点现做吗?有没有中央厨房加工?能不能扫码看来源?”,把菜单和标签当你的保护伞。留一点怀疑,保留一点选择权。
企业想说“我们还在”,无可厚非;如果这句话听起来像挑衅,问题就在沟通而不是存在本身。你希望餐厅用什么样的方式,让“我们还在”听起来真诚而安心?
嗨牛配资,欢乐配资,徐州赤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