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特斯拉 CEO 马斯克再度公开质疑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中的安全性,称其与毫米波雷达存在传感器冲突,会增加自动驾驶风险,这一言论使自动驾驶技术路线的争议再次升温。在这场技术辩论中,保持客观理性至关重要,需要深入剖析双方观点背后的技术逻辑、应用场景及行业发展趋势。
马斯克对激光雷达的批评并非无本之木。从技术原理看,多传感器融合时,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与摄像头输出的数据可能存在冲突。例如,在强光、恶劣天气等极端环境下,不同传感器的性能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导致数据不一致。此时,自动驾驶系统需快速判断采信何种数据,决策稍有偏差,便可能引发安全风险。特斯拉自 2021 年逐步转向"纯视觉"方案,通过关闭毫米波雷达,减少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复杂性,在部分场景下改善了诸如"幽灵刹车"等问题,这一实践为马斯克的观点提供了一定支撑。此外,成本因素也是特斯拉摒弃激光雷达的重要考量。早期激光雷达价格高昂,这与特斯拉追求规模化、低成本的商业策略相悖,去除雷达能显著降低整车成本,提升产品价格竞争力。
然而,支持激光雷达的阵营也有充分论据。理想、华为、蔚来等车企强调场景适配性,指出中国道路环境远比美国复杂。在中国夜间驾驶时,无尾灯故障货车、临时占道障碍物等情况频发,摄像头在低光照条件下有效探测距离仅 100 米左右,而激光雷达在无光环境下可达 200 米,能为高速行驶车辆争取更多自动紧急制动时间,极大提升极端场景下的行车安全性。并且,随着技术发展,固态激光雷达成本已大幅下降,Uber CEO 提及成本降至 500 美元,这使激光雷达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两种技术路线都在持续迭代优化。纯视觉方案依靠海量数据训练 AI 模型,不断提升视觉识别精度与场景理解能力,试图模拟人类驾驶员仅依靠视觉感知路况的能力。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则致力于完善传感器融合算法,让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与摄像头优势互补,构建更全面、精准的环境感知体系。目前,双方都面临挑战:纯视觉方案在极端天气、复杂光照下的可靠性有待提升;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则需解决传感器协同的复杂性与成本控制问题。
这场围绕激光雷达的争论,本质上是不同企业基于技术积累、市场需求与成本效益的战略选择。无论选择何种技术路线,安全始终是自动驾驶的核心追求。未来,或许并非简单的"纯视觉"或"多传感器融合"胜出,而是二者取长补短,形成更具适应性的混合方案,让自动驾驶技术更加安全、可靠地服务大众出行。
嗨牛配资,欢乐配资,徐州赤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