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8月11日上午,2025北京大学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暑期学校结营仪式暨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与实践基地(宣汉)揭牌仪式,在四川宣汉白马镇毕城村花田间国际乡村创客营地举行。现场,专家学者、学员、当地村民等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大合影
封面新闻记者获悉,该暑期学校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办,于7月26日-8月11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本届暑期学校以“具身体验与价值共创”为主题,通过前沿学术讲座、沙龙对话、项目汇报、创意管理工作坊和实地参观等活动,探索具身理论在乡土文化传播中的创新应用,生成可推广的“体验型文旅”模板,助力乡村提升经济收益与文旅影响力。
期间,各学员还通过分组方式,围绕“空间:乡土记忆的具身化唤醒”“共生:乡土价值的知识生成”“流转:乡土文化能量的动态循环”“破圈:乡土文化基因创新性衍生”“迭代:乡土文化跨界重构”等选题,结合乡村文旅开发与乡村振兴需求,设计可落地的文化体验项目,并联动村民、游客、政府、运营者等主体共同生产文化价值。
向勇教授做客名人大讲堂 摄影 陈羽啸
活动发起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8月2日曾做客2025名人大讲堂“非遗传承”季,入川带来《非遗赋能社会经济发展的机制与路径》主题讲座,解析“非遗+科技”“非遗+文创”“非遗+旅游”等融合式创新路径的驱动机制与实施策略。
他表示,“白马花田”从创意构想到落地经营已历经10年时间。“这10年不仅是白马花田的发展历程,也是北京大学在文化创意、文化艺术与文化产业推动乡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探索历程。”
在他看来,在AI和数字技术让生活日益数据化、虚拟化的当下,此次暑期学校以“具身体验与价值共创”为主题,强调身体感、地方性,意义深远。“身体感涵盖感知身体、社会身体和文化身体三个维度,学员们需要在短时间内与当地村民、小朋友、老人互动,建立对村子独特的身体感觉,将地方文化融入生命记忆,成为文化基因。在共创方面,多维度尝试艺术与产业、本地人与新村民、人与机器(AI)、乡村与城市资源产业的共创共享 。”
向勇介绍,活动期间,学员们先进行了五天线上学习,8月3日抵达宣汉后又在当地进行考察、调研,挖掘在地历史文化,并在导师们的指导下,围绕发现问题、创意表达、村民参与、落地转化等方面开展项目实践。让向勇感动的是,在结营仪式前一天晚上,大家还邀请村民参与,举办了一场热闹的“村晚”。“即使大雨也未能阻挡学员们的热情,大家战天斗地完成任务,体现出对乡村建设的思考与决心。”
向勇表示,随着乡村振兴研究与实践基地(宣汉)的揭牌,未来将继续与当地携手,把“白马花田”打造成世界乡创的思想策源地和项目孵化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与智慧,推动地方可持续发展,让宣汉白马镇毕城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图据受访者
嗨牛配资,欢乐配资,徐州赤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